期刊简介
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以提高为宗旨,竭诚为我国麻醉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建设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期刊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本刊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综述、述评、病例析评、学科建设等栏目。目前已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全文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
出版部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37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761/R
邮发代号: 28-44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0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3-4378
- 国内刊号:32-1761/R
- 出版周期:月刊
-
麻醉对泌尿外科术中阴茎勃起的影响
背景术中阴茎勃起是泌尿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低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可使手术操作困难.虽然至今对于术中阴茎勃起的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麻醉方法和麻醉药可影响术中阴茎勃起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关于麻醉对术中阴茎勃起影响的认识.内容系统阐述了术中阴茎勃起的机制,麻醉方法和麻醉药对术中阴茎勃起的可能影响.趋向使用恰当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可有效阻止术中阴茎勃起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元;魏新川 刊期: 2013- 04
-
肢体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
背景对缺血/再獾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下肢实施血管外科时,可引起诸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的严重并发症,即再灌注综合征.肢体缺血后处理(limbischemicpos......
作者:汪涛;朱安祥;周业庭 刊期: 2013- 04
-
瑞芬太尼的心血管副作用机制与临床意义
背景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药,其可有效地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但随着临床上应用的增多,其引起心动过缓和血压降低的副作用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目的综述目前瑞芬太尼对心血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和基础更好地开展对该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内容从5个方面综述瑞芬太尼引起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的机制.趋向目前对瑞芬太尼降低血压和心率(HR)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实验方法上可应用电生理方法对其机制进行下......
作者:程文杰;徐桂萍 刊期: 2013- 04
-
炎症调控介质:保护素D1的研究进展
背景保护素D1(protectinD1,PD1)是近期发现的由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acid,DHA)衍生的生物活性分子,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脂质抗炎及促炎症消退介质.目的深入认识这个新的家族有助于探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内容大量研究表明,PD1对多种炎性细胞的功能和多种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能促进炎症反应及时消退,可改善多种疾病的转归......
作者:郭丽娜;舒化青 刊期: 2013- 04
-
缝隙连接可能是吸入全麻药作用的分子靶位之一
背景吸入麻醉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明确.而缝隙连接(gapjunctions,GJ)也是神经系统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可能是吸入全麻药作用的分子靶位之一.目的分析推测GJ及其介导的细胞间传递是否参与吸入全麻药的麻醉作用.内容阐述吸入麻醉药的机制,GJ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结构、分布、功能以及与吸入麻醉药作用的关系.趋向研究GJ及其介导的细胞间传递能为今后研究全麻药的作用机制提......
作者:陈章燕;黎尚荣 刊期: 2013- 04
-
中枢神经系统胃动素的分布及其对胃肠动力调控的机制
背景研究表明胃动素为一种脑肠肽,除胃肠道和血浆以外,在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广泛分布,于多水平参与机体胃肠及其他功能的调控,并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中枢胃动素的分布及对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内容综述胃动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信号转导通路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和作用等.趋向中枢胃动素的分布及其对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各种疼痛诱发的中枢及外周水平胃动素表达的变化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值得我们......
作者:赵军;高宝柱;郑宝森;曹君利;鲁显福;于常州 刊期: 2013- 04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在局麻药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背景局麻药(localanesthetic,LA)广泛用于神经阻滞、镇痛,其可能引起的神经毒性引起了麻醉医生的关注,其中关于此种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的分析总结各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s)成员在LA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内容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LA的神经毒性作用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MAPKs是一种广泛存在细胞内的......
作者:李乐;徐世元;卢爱珠 刊期: 2013- 04
-
单肺通气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背景单肺通气(one-lungventilation,OLV)是现代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然而这种非生理性的通气方式会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目的分析总结OLV期间肺损伤的机制及新研究进展.内容主要机制包括4方面:肺气压伤、肺容积伤、肺不张伤以及缺血/缺氧性损伤.以上因素促使肺组织分泌细胞因子、释放炎性介质,引发肺部炎症,造成生物伤.趋向细胞力学、分......
作者:万梅方;顾连兵 刊期: 2013- 04
-
失血性休克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是失血性休克死亡率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目的对失血性休克ALI的可能发病机制作一综述.内容多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nuclearneutrophils,PMNs),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
作者:徐睿;李启芳;姜虹 刊期: 2013- 04
-
稀释性贫血对大脑影响的研究进展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血液稀释不会对脑代谢和脑功能造成明显损害.但近一些研究表明围术期使用血液稀释技术造成的急性贫血可能对大脑产生不利影响.目的探讨急性贫血导致的脑损伤及相关机制,为合理应用血液稀释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内容主要阐述急性贫血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阐述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缺氧诱导因子(hypo......
作者:夏娟;张军 刊期: 2013- 04
动态资讯
- 1 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
- 2 缺血预处理复合低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研究
- 3 肺复张策略对健侧肺氧合及顺应性的影响
- 4 疼痛的客观评估方法新进展
- 5 全身麻醉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研究进展
- 6 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局部脑氧饱和度
- 7 β-arrestin与吗啡耐受性
- 8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 9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经腹膜途径和腹膜外途径术后肺不张观察
- 10 脑和脊髓微透析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 11 咪达唑仑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
- 12 对四种心肌保存液保存效果的评价
- 13 超声心动图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管理重要性的研究
- 14 氯胺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低电压激活钙电流的抑制作用
- 15 七氟醚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相关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6 参与伤害性反应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及信号转导机制
- 17 羟考酮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
- 18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磷酸化和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19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 20 舒芬太尼抑制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疼痛的半数有效量及95%有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