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期刊简介

               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以提高为宗旨,竭诚为我国麻醉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建设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期刊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本刊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综述、述评、病例析评、学科建设等栏目。目前已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全文收录。                

通鼻神药:你的鼻腔正在沙漠化

时间:2025-08-13 15:10:17

鼻腔是我们呼吸的第一道防线,但许多人为了缓解鼻塞,不知不觉中将一款名为通鼻神药的喷剂当成了日常依赖。殊不知,这种看似立竿见影的“神器”,正悄然侵蚀着鼻腔的健康屏障。

黏膜干涸:从湿润到沙漠化的恶性循环

通鼻神药的核心成分多为盐酸羟甲唑啉、麻黄碱等鼻用减充血剂,它们通过强力收缩鼻腔血管快速缓解鼻塞。然而,这种“暴力疏通”会抑制黏膜正常分泌功能,导致鼻腔像失去灌溉的土地般干燥皲裂,甚至伴随灼痛感。长期使用下,黏膜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瘫痪,干燥演变为持续性病理状态,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黏膜萎缩——相当于鼻腔内的“土壤沙化”。

药物陷阱:越喷越堵的致命依赖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通鼻神药会引发**“反弹效应”**。初期使用时,药物效果显著,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鼻黏膜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患者不得不提高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最终陷入“喷药→短暂缓解→更严重鼻塞→再喷药”的恶性循环。医学上将此称为“药物性鼻炎”,此时鼻腔已对药物形成深度依赖,如同长期依赖拐杖的腿肌,一旦停药便无法自主运转。

脆弱的防线:从出血到感染的连锁反应

长期滥用这类药物还会使黏膜血管持续痉挛,血管壁因缺氧变得脆弱,轻微摩擦(如擤鼻涕)即可导致破裂出血。更危险的是,受损的黏膜失去原有的纤毛保护和黏液屏障,细菌病毒长驱直入,诱发鼻窦炎、中耳炎等继发感染——好比城墙坍塌后,外敌轻易攻入城池。

隐蔽的全身风险:心脏与神经系统的警报

除了局部损伤,通鼻神药中的麻黄碱类成分可能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刺激心血管系统,引发心悸、血压波动等症状。对敏感人群而言,这种影响不亚于一杯浓缩咖啡对心脏的冲击。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等中枢神经反应,尤其是药物过敏者,其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干预。

科学止损:如何重建鼻腔生态

若已出现药物依赖迹象,应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停喷剂,转而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激素鼻喷雾(需严格遵医嘱)等替代方案。日常可增加空气湿度,补充维生素A、E等黏膜修复营养素,如同为干裂的土地重新引入水源和养分。记住:鼻腔健康没有捷径,任何宣称“瞬间通气”的产品,都需警惕其背后的代价。